《逆思維》別被既有的認知限制,重新思考才能發現更多未知!

擁抱重新思考的力量,去知道你的不知道。

為什麼我會閱讀《逆思維》?

從 2023 年年底養成閱讀習慣開始,我對心理學相關的書籍非常感興趣,讀的書籍裡大部分也都和心理勵志相關。走進書店,在挑書的過程中,我被心理勵志類中的《逆思維》三個字深深吸引。

封面中呈現的是一支火柴,但它點燃的不是火,而是水,這跟我所認知的常態不太一樣呀?不禁讓我好奇,這本書裡面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是什麼?是不是有很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很直覺、很理所當然的現象,其實背後還有很多我們沒看到的一面?是不是還有很多「反直覺」的情況存在呢?我便很興奮地把它買下來想一探究竟。

《逆思維》這本書在講什麼?

《逆思維》主要傳達的是「重新思考」的重要性。人們很習慣以自己感到最舒適、最直覺的方式去思考,卻往往只從某單一面向看待某件事,忽略掉了事情的其他面向。不會去質疑或挑戰自我的想法、信念,以致於堅持己見,讓自以為的聰明成為盲點,不願意跳脫舒適圈而劃地自限。

書中從自己到他人,從他人到群體,從群體到社會,用許多的實際案例和理論架構告訴我們該如何以「科學家」的方式思考。我們要培養「自信的謙遜」,相信自己的能力,但也要不斷「質疑」自己的觀點,並抱持著「好奇心」不斷探索,提出假設、實驗、證實,再去挖掘新知,而在新知識出現之後再對其提出質疑,達成「重新思考的良性循環」。

不要過於滿足現況,不讓自己的想法成為意識形態,不要輕易就下定論。真正的「知道」,就是承認自己的「不知道」。面對任何事情再多想一下,尋求更多不同的道路,跳脫成見的枷鎖、突破盲點,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各種不同的想法。

《逆思維》教會我的事?

在讀《逆思維》的時候,我不禁回想到自己在讀碩班寫論文的那段時光。在每週一次與我的指導教授長達兩、三個小時的 Meeting 中,教授很常要我們針對「一個看似符合常態的現象」去思考、質疑在這之中是否存在著有別於常理的現象發生,進而去探討那些「非常理」的現象。但當時的我並不樂在其中,有時會感到有些挫折,因為在有限的時間和必須趕論文的壓力之下,我常常會一不小心就陷入既有的框架之中,也不敢提起勇氣去「重新思考」,而跟教授討論了好長一段時間卻似乎沒什麼太多進展。(當然我後來還是有成功完成我的碩士學位啦!)

在看了《逆思維》之後,我認為是給了自己再次訓練「重新思考」的機會。我們常常會因為害怕面對新想法的不確定性和風險,而讓自己不敢去挑戰現有的想法,將自己侷限住而失去成長的機會。然而,許多事情並非只是眼前看到那樣。時常讓自己保持開放的心態,接受新的事物、聽聽他人的意見、批評,甚至有時候異想天開也無妨,不要害怕挑戰自己,這都有可能讓我們看到世界上更多不同、有趣的樣貌。

時時刻刻更新自己的想法,並不是鼓勵大家要成為一個很善變的人,而是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,我們要時常檢視自己在過去擁有的想法和觀念,現在是否還適用?是否需要更新一下?

知識的力量很強大,它讓我們變得專業、變得聰明,但知識也有可能是個雙面刃,因為我們覺得自己夠聰明了,所以會傾向不去質疑自己所相信的,反而讓我們失去更多進步的空間。我們可以有自信,可以有最佳榜樣,但真正的進步或許是時時刻刻質疑現有的觀點,不斷去尋求比最佳榜樣再更好的榜樣。

我對《逆思維》的評語?

當初看到《逆思維》這本書,我期待讀完後可以讓我的思維有往上提升一個檔次的感覺,毫無疑問地它成功了!書中有很多實際又生動的案例,帶我們更了解如何「重新思考」。

不過書中在故事舉例上,有的背景並不會描述得很完整,我蠻常讀到一半會因為不知道故事的時空背景,想更精確接收到作者希望透過故事傳達的訊息,而另外花時間去查那些沒有描述得很完整的故事背景。另外,或許是語言翻譯的關係,我在讀的時候有時會覺得中文的句子表達有些不太通順。有些原文所要表達的情感,在翻譯過後似乎少了一點原有的味道。(類似於很多歐美電影影集翻譯成中文字幕後的情況🤣)

不過我認為只要細心品味書中的內容,一樣不失閱讀這本書的樂趣,非常推薦給大家!